寵物鼠百科:豚鼠(荷蘭豬)品種介紹

豚鼠又名天竺鼠、荷蘭豬等,是無尾齒動物,身體緊,短粗,頭大頸短,作為選擇育種的結果,其存在20種不同表型的毛髮顏色,並且存在13種不同的表型毛髮質地和長度。豚鼠在野外已經滅絕,作為寵物分佈在世界各地,圈養壽命平均為8年,以植物性食物為食,主要吃植物的綠色部分,以雜草為主食,喜吃青椒、生菜、聖女果等新鮮果蔬。

基本介紹

豚鼠(學名:Caviaporcellus)又名荷蘭鼠、荷蘭豬、天竺鼠、幾內亞豬,在動物學的分類是哺乳綱齒目豚鼠科豚鼠屬。儘管名字叫荷蘭豬、幾內亞豬,但是這種動物既不是豬,也並非來自荷蘭、幾內亞。它們的祖先來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,根據生物化學和雜交分析,豚鼠是一種天竺鼠諸如白臀豚鼠(c.aperea)、豔豚鼠(c.fulgida)或草原豚鼠(c.tschudii)等近緣物種經過化的後代。因此,這種動物在大自然已經不復存在。南美土的民間文化中,豚鼠佔有重要地位,它們不僅是一種食物來源,也是一種藥物來源和宗教儀式的祭品。隨著社會的進步,豚鼠已經不在只是祭品或者是食物,更多的人把這種惠態可的小動物當作寵物

生長與分佈

棲息環境

豚鼠不再存在於它們的野生原生草原棲息地。然而,在它們滅絕之前,它們非常適應並且能夠在各種環境中生存。例如,他們可以生活在廣闊的海拔範圍內,從海平面到4000米。雖然研究表明它們不能在極端炎熱或寒冷的環境中生存,但豚鼠可以承受從白天22C到夜間-7C的大範圍溫度

分佈範圍

野生物種不再存在。作為寵物或者實驗動物以及肉用動物全球分佈。

形態及特徵

豚鼠的體形在齒類動物中偏大,體重在700~1200克(1.5~2.5磅)之間,體長在20~25釐米(8~10英寸)之間。身材短小是強壯有力,頭較大,是身體的三分之一,眼睛大而圓,耳朵短小貼著頭部,毛髮粗糙而且很容易脫落,沒有尾巴。豚鼠脊柱由36塊脊椎骨組成,其中頸椎7枚、胸椎13枚、腰椎6枚、薦椎4枚、尾椎6枚。助骨13對,其中6對真助、3對假助、4對浮助。前腳平直而強健有力,一般都會有4個頭,每個趾頭上都有尖利的爪;後腳有3個有爪的腳,而且都比較長。豚鼠靠腳底走路,行走時腳跟著地
鼠門齒很短,白齒呈樓鏡狀,總是在不斷生長。除了各自有特定的腺體外,雌雄兩性都是相似的。體毛有黑、日、灰、、巧克力色等,也有具各色斑紋的。

生活習性

豚鼠常整合5~10只的小群,穴居,夜間活動,以植物性食物為食,在食物上沒有特殊要求,體質強健不易生病。主要吃植物的綠色部分,以雜草(幹提摩西草/苜蓿草/燕麥草/大麥草/小麥草等)為主食,青草、菜葉等植物都喜歡食用。喜吃青椒、生菜、聖女果等新鮮果蔬,但果蔬等含水分過高的食物不能過量餵食,容易造成豚鼠腹瀉,禁食十字花科和含澱粉類的東西。冬季將玉米稈、麥稈、稻草、花生秧等粉碎加點麩皮即可滿足其生長需要。豚鼠食量較大,對習慣了的飼料食慾旺盛,但對變質的飼料特別敏感,常因此減食或廢食,甚至引起流產。

豚鼠有抓人的習慣,不喜攀登和跳躍,喜乾燥清潔的生活環境。其活動、休息、採食多呈集體行為,休息時緊挨躺臥,單籠飼養時易發生足底潰瘍。群體中有專制型社會行為,1~2只雄鼠處於統治地位,一雄多雌的群體形成明顯的穩定性.

豚鼠機靈、活潑、肥胖可愛,愛吃、愛睡、愛繁殖。膽小機警、易驚,習性溫順,有時發出吱吱的尖叫聲,嗅覺和聽覺都很發達,對各種刺激有極高的反應,如對音響、嗅味和氣溫突變等極敏感,故在空氣混濁和寒冷環境中易發生肺炎,並引起流產,受驚時也易流產;還對抗生素及某些有毒物質極為敏感,投藥後容易引起腸炎,如使用青黴素,不論劑量多大,途徑如何,均可引起小腸和結腸炎,甚至使其死亡。對青黴素的敏感性比小鼠高1000倍,故用青黴素治療時應特別小心。

豚鼠嚼肌發達而胃壁非常薄,盲腸特別膨大,約佔腹腔的三分之一容積,粗纖維需要量比家兔還多,但不像家兔那樣易患腹瀉病。與大鼠和小鼠相反,它夜間少食少動。

 繁殖方式

豚鼠繁殖率高,抗病力強,性成熟早,在出生1到3個月時,性週期短,一般為16天左右,屬於晚成性動物,即母鼠懷孕期較長,為63(59~72)天,每年可產6胎,胚胎在母體發育完全,出生後即已完全長成,全身被毛,眼張開,耳豎立,並已具有恆齒,產後1小時即能站立行走,數小時能吃軟飼料,2到3天后,即可在母鼠護理下一邊吸母乳,一邊吃青飼料或混合飼料,迅速發育生長。仔鼠35天性成熟,一對豚鼠一年可迴圈繁殖80對。它們的懷孕時間在齒動物中算是比較長的,大概是50到75天。豚鼠為全年、多發情性動物,並有產後性週期,在正常情況下全年都表現出生性週期的往返迴圈。在48小時之內或在哺乳期的某個時間內又可能受孕,稱產後性期或反常懷孕。
 豚鼠的平均壽命在4到5年之間,據2006年吉尼斯大全記錄,最長壽的豚鼠存活了14年10個月。

病害防治

豚鼠最常見的疾病是壞血病。由於豚鼠無法在體內自行合成維生素C,若食物中缺乏維生素C,就會得這種病。症狀為關節腫脹以及伴隨而來的疼痛、行等,若不加理會,有死亡的危險。若病,可以以口服的方式攝取維生素C,直到症狀消失。在飲水
  中新增維生素C,有很好的預防效果。

價值及其他

動物學史

公元前5000年,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(今天的瓜多爾、秘魯和波利維亞)的土部落首先飼養化豚鼠作為食物來源。秘魯和波利維亞出土了屬於大約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間的豚鼠雕像,古代秘魯的摩且人(Moche)不但膜拜動物,而且經常在藝術作品中描述豚鼠。大約從公元1200年直至1532年西班牙人入侵,人們對家養的豚鼠進行選擇性繁殖,定了現代人工繁殖豚鼠的基礎。這個區域繼續把豚鼠作為食物來源,安第斯高地的大部分家庭都飼養這種動物,它們以主人的殘剩菜葉為食。安第斯地區的民間文化內容豐富,其中豚鼠是重要標誌。人們把它們當作禮品交換,它們是社交活動和宗教場所的重要物品,甚至在日常口頭禪中也經常提到豚鼠。豚鼠對民間的巫醫也很重要,他們用這種動物診斷諸如黃、風溼病、關節炎和斑疹傷寒等病症。巫醫用豚鼠在病人的身體上摩擦,視它們為通靈的媒介。黑色豚鼠尤其被看作有效的診斷工具。人們還將豚鼠開肚,取出其內臟用來檢驗治療效果。這種方法至今仍舊在安第斯山脈地區的許多部落廣泛採用,那裡的人們既不能獲得也不信任西藥和西醫。西班牙、荷蘭和英國商人把豚鼠帶到歐洲之後,這種動物迅速成為上層社會和皇室的時筆寵物,甚至伊麗莎白女王也飼養豚鼠。有關豚鼠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追到公元1547年的聖多明哥,因為豚鼠並非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土產,所以這種動物很可能是被西班牙的旅行者帶來的。西方世界有關豚鼠的首次記載於1554年,出自瑞士自然學家康拉德·格斯納之手。這個含有兩個單詞的學名於1777年首次被俄克斯勒本採用,是其動物學上的種名和屬名的結合體

亞種分化

單一物種,無亞種。

種群現狀

全球範圍內,作為寵物,並在南美洲作為食物。此外,它們經常用作調查壞血病,結核病,青少年糖尿病和併發症的生物醫學研究的主題。由於它們的化,豚鼠不會遭受自然捕食。豚鼠在野外滅絕,只能生活在圈養中 保護級別

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(IUCN)《危物種紅色名錄》

功用價值

黑豚鼠是一種一物多用的草食動物,可藥、食兩用。中國古代就有食用黑豚鼠肉的習慣,並將其作為高檔野菜著選入中國名菜譜。有“天上的斑、地上的豚狸之說。其肉質細嫩,味道鮮美,屬於低脂肪、低膽固醇的肉類,具有濃厚的野味特色,易消化吸收,有豐富的蛋白質,富含17種氨基酸和鈣、磷、鐵等多種微量元素,民間視為“強身珍品”。
其毛皮可加工利用,質量好,是草食毛皮動物中最受重視的一種,豚鼠皮具有毛色豔麗、光澤、柔軟、輕暖等特點,適宜制各式服裝、帽子、衣領等。

你喜歡這種寵物鼠嗎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